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快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caijingkuaixun/2025/99172.html

关于骨碎补总黄酮怎么上了热搜?

时间:2025-06-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教育前瞻性、先导性作用的深刻詮释,為我们发挥教育作用、加强人才供需适配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新產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对劳动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以及经济数字化转型等趋势,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逐步加深。这不可避免会导致教育的“输出端”与市场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需求端”之间存在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一些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科技人才、数字人才等有效供给不足,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符,等等。

  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提升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适配性”。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歷史发展过程看,教育不仅应当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能够极大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认识到,人才培养和成长是一个长期工程。这决定了教育应当因时而变、顺势而為,不能机械静态地、亦步亦趋地把人才培养与当下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完全等同,而应想在前头、赶在前头,先行一步、提前发力,着眼於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让“学得好”和“用得上”无缝衔接,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有效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想在前头”,要求教育增强战略性与前瞻性。一方面,要锚定未来发展需求,在预判技术变革、產业升级、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分析人口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面对当今世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数字化发展可能带来风险挑战等,要帮助学生培养应对復杂问题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赶在前头”,要求教育在实践层面发挥先导作用,把前瞻性思考转化為具体行动,抢佔发展先机。既要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先行一步”,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為行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又要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方面发挥引领和塑造作用,為社会发展持续注入积极向上的价值动能。同时,还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社会化进程,分层分类设计培养方案,避免因盲目超前而违背教育本质。

  推动教育想在前头、赶在前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结构性调整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问题既是惟此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復杂的事情。既要久久為功,又是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等,这将进一步促进人才供需适配、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復兴提供有力支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抓住重点、主动作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市场需求演变、科技革命前沿方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等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加强基础学科前瞻性布局、新兴学科战略性培育、交叉学科突破性建设,同步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响应能力。

  深化產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一体化推进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理工融合、工工贯通、医工交叉、农工协同的学科生态构建,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与创新攻坚素养的復合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使其与区域经济结构、產业地理分布相匹配,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服务等环节开展全流程合作。

  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和有效对接﹔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加强就业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推动相关教育内容及时优化调整。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作用,精准研判產业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层次的需求变化,推动人才供需从“被动适配”向“主动预见”转型,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的双重提升。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