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房产信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fangchanxinxi/2024/85440.html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雍大利:让“石榴花”在广安摔跤场上盛开

时间:2024-10-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来自广安市友谊中学的教师雍大利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9月30日,记者第一次见到雍大利,她眼睛明亮但体型却偏瘦小,让人很难将她和摔跤教练这一身份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位平凡而又不凡的女子,用心血和汗水,让民族团结“石榴花”在广安的摔跤场上绽放开来。

  那一年,22岁的雍大利响应广安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号召,从阿坝来到了广安,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摔跤运动在广安推广开来。

  没有摔跤队员怎么办?雍大利就一遍遍耐心细致宣传、一次次苦口婆心向家长解释摔跤运动。终于在2011年1月9日,在广安市政府以及雍大利的共同努力下,广安第一支摔跤队正式成立。

  没有专业场地、训练器材短缺怎么办?雍大利就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教室里训练,器材不够就让孩子轮流使用。

  没有更多专业教练怎么办?雍大利说服丈夫鲁格(一名藏族摔跤教练),放弃在北京的大好发展机会,来到广安给她做没有工资的助手。在夫妻俩共同努力下,摔跤队的孩子们逐渐爱上这项运动,并在比赛中屡创佳绩。

  2011年,雍大利带领孩子们参加全省摔跤锦标赛,一举夺得两枚金牌。摔跤队一举成名,报名学摔跤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我们摔跤队的孩子,很多都是从小学就跟着我的。”提到摔跤队里的孩子,雍大利的脸上总是不经意间就流露出笑容。这些年,她先后带领过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等民族摔跤队员32名,大的21岁,小的只有10岁。

  广安摔跤队的孩子,大多是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背井离乡来到广安,由于语言、文化、环境差异等原因,有些孩子总是沉默寡言。对于这些孩子,雍大利总是像母亲一样,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申请学校为家庭困难队员减免生活费,寒暑假、节假日吃住在自己家,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增强体质。

  对于孩子们的文化课,雍大利也十分上心。在上学日,她每天早上都会陪摔跤队的孩子们吃完早餐,上午下午再抽空去学校查看孩子们的上课情况,晚上帮孩子们辅导完功课,等所有孩子洗漱完毕,她和丈夫才会休息。雍大利的微信里,有摔跤队所有孩子的班级群。

  此外,她还推动各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在体育竞技场中共同进退,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在广安的14年里,几乎每天早上6点,雍大利准时叫醒所有队员早训,下午放学后立即投入基础训练,每个周末进行力量和技术训练,每年开展外出夏训和冬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是在孕期和哺乳期,她也不曾懈怠。

  心血和汗水,最终铸成夺目的徽章。这些年来,雍大利培养出亚锦赛国际式摔跤冠军1名、全国冠军8名;带领各族学生及广安市摔跤运动员参加了全国、全省比赛11次,共获得奖牌90枚,其中国家级赛事金牌25枚,省运会金牌23枚;连续10年在四川省摔跤比赛中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榜第一,在四川省摔跤项目中长居首席。

  值得一提的是,雍大利累计为国家培养各族运动员2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100余人,四川省少数民族冠军运动员16名。带领广安市摔跤运动队各族学生连续在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中获得二等奖6个、三等奖8个的好成绩。

  “我只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雍大利表示,从教18年,第一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她很激动,但也很平静。“我将把荣誉转化为动力,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拼搏、砥砺前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再创佳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让我们从成都天府广场出发,探寻沿线城市交通的繁荣发展,看四川一路砥砺前行,一路接续奋斗,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的多彩华章!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