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房产信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fangchanxinxi/2025/100950.html

消费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时间:2025-07-2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1999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就提出,推动消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说起来是件好事情,但做起来很不容易。

  从经济增长理论本身而言,投资、出口、消费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投资带动了就业(需要雇人来干活,干活的人获得报酬)与收入增长,出口赚到了外国人的钱,而消费的本色是贸易,一个人卖东西,一个人买东西,用货币作为媒介,卖者卖出一个东西,立刻就成了有可支配收入的买者(参看经济学上的“萨伊定律”)。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再进一步倒推,东西能卖出去的前提还是有新的、更好的产品生产出来,这又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二是劳动分工效率的提高,三是技术进步。除此之外,要使生产者的各项无形成本降低,譬如谈判成本、与监管者打交道的成本等等。

  那么,一个非常简单质朴的道理在于,消费的前提条件是有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即使是人们将收入储蓄起来,也难以掩盖只要他愿意就随时可以拿出钱来进行消费的事实),此种获得,背后又依赖于生产端及经营者所面临的各种硬性的、软性的环境与条件。

  都说美国等发达国家靠消费拉动了GDP,人们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等国的人们能够且愿意大胆消费呢?大概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原创性、高门槛、高精度的技术和产品,产业结构处在“微笑曲线”的右侧,能够使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原因,比如文化与价值观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注重劳动者权益保护、金融和资本操作获利等等。

  中国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当然不是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逻辑前提下,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状况如何即是一个更深层的大问题。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消费刺激不起来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上出现了问题。

  具体而言,这里面其实有着微观机制上的问题。企业成本费用中,人工薪酬占比下降,企业不愿将更多的钱发给劳动者,也倾向于用机器替代人工;企业内部分配阶梯差扩大,外部将更多的钱流转或支付出去了。宏观上来看,各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过多的钱集中在了少数人的口袋中,而不同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

  企业从资本投资中获得的回报没有充分流向劳动者(居民),形成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微观机理。国家可以“鼓励”“支持”企业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却无法也不应强制要求。在我国的环境下,也没有强有力的中间机构充当谈判角色。

  除此而外,也有庞大“食利阶层”与不劳而获群体暗中吞噬了大量的劳动者的收入,比如包租公群体及媒体上屡屡爆出来的某些引起公愤的群体。

  换个角度来说,初始分配中,大量的劳动只能被廉价出售,那么这种财富分配必然导致较低的工资水平,这又将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快的概率,使这些生产要素又陷入到同样的分配模式中。

  无怪乎从整体上看,居民收入中用于投资与消费的资金占比从2014年的88%左右下降到2024年的76%左右的基础上,近两年M2货币量口径中企业存款增速低于居民存款增速(因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攀升、偿还债务等原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近十年来一直维持在0.462以上的水平。同时,从一组数据又可窥见一斑:招商银行2023年约2%至2.25%的存款户拥有约80%至81.23%的存款量,而其余约97.75%至98%的存款户仅拥有约18.77%至20%的存款量(其中约0.07%的高净值客户存款量占比约31.54%,人均资产2780.43万元)。

  也无需惊叹我国目前劳动报酬份额(2017年约为55%,预测在2035年会达到59.8%)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那么,国家的宏观调控又何为呢?货币政策上,央行根据实际经济的需要投放基础货币,并且货币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等传导体系,有“乘数效应”。从财政政策来说,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内需中的居民消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财政支出经过基础设施投资等,使参与建设的劳动者获得收入,进而劳动者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他人由于卖给该劳动者东西而获得收入进而他也去消费,总体上拉动了需求。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的钱,未来通常通过收税等手段来“弥补”,隐形地挤占了人们的消费。

  最后提一下,其实理论界早已有取得广泛认同的深刻概括,即“消费不足理论”(由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西斯蒙第、霍布森等相继总结完善)。该理论认为,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经济改革以外的某些改革成为发展的掣肘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总而言之,消费不振的困境永远不在于消费欲望刺激的有效与否,而在于一整套背后的逻辑。并且请记住:消费是一种结果,而不是目的。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揭示了300年来的一个普遍规律,资本的回报率往往高于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劳动收入增长率,收入差距扩大几近必然趋势。现在看来,这是一条脱离于资社体制之外的普遍规律,大多数国家都面临这个恒久的问题,缓和也只是一个周期性现象。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背后也是一个公平性的道德问题。真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状况能改善!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