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新闻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guonaxinwen/2024/73284.html

16年前爸妈花10w把我塞进了体制内如今肠子都悔青了

时间:2024-02-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温馨提示:本文援引的故事是在征得了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对关键性的信息进行了加工与改编后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故事本身。请各位伙伴在阅读此类文章时,重点留意文章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关思路。

  想到自己这些年来似乎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本领和能力,上有老下有小,老公也是普通不过的工薪阶层,家里不能没了她的收入,肖敏的焦灼和不安可想而知。

  我接触过很多类似肖敏这样的咨询者,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自己找不到擅长的领域,所以才不能全力以赴。

  但在这个问题背后,还潜藏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曾全力以赴,你又如何去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

  当问及模特的职业体会,模特吐槽说这行太累了,吃不饱饭是正常,为了减肥,曾经连续吃了几个月的火龙果催吐,穿高跟鞋一站就是一整天,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脚磨了七个泡。

  如果重新选择,这位模特希望自己能够做一名设计师,觉得设计师可以坐在高档的写字楼里面,喝喝咖啡画画设计稿,既舒服又清闲。

  这位设计师说,自从自己做了这个行当就没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客户经常让自己改稿,最要命的是改来改去居然告诉你第一遍最好,真是窝火到想骂人,由于长期熬夜,鱼尾纹和白发长得比年龄还快。

  而一名创业的老板却吐槽说,等自己当了老板才知道,你要承担的东西比一般人多,赚了钱还好,亏钱了只能自己扛,压力非常大,也没时间陪家人,对孩子关爱更少,内心总有愧疚。

  而从摄影师的口中我们才知道,原来搞摄影是一件事非常烧钱的事情,并且有些照片你喜欢别人欣赏不来,照样会没有收入,甚至于自己没钱的时候,只能从父母那里要......

  很多对现状不满的人总会心怀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回到那些重要的人生节点重新选择,会不会比现在好呢?

  “你懂什么叫未来吗,史考特?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的回报,而你现在只是一味的放弃,相信我,这样是没有未来的。史考特,但愿你生活中别像这样轻易放弃,因为生活本身比橄榄球艰难的多。”

  该时光模型认为,对于“过去”的部分,我们必须冷静接受,重点放在分配资源的“现在”:包括极度专注、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分配现有的资源,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计算。

  如此,我们方有可能在绝境中突围,甚至将烂牌打成一手好牌;而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正确的思维模式及理性的分析能力,即便手握一副好牌,也容易打成烂牌。

  有太多的人一味深陷在过去,耗尽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情绪试图改变过去,例如前文中的肖敏总是不断地在脑海中假设:如果当初换一个选择,那么今天又会是怎样?

  要知道,这种以缅怀、悼念、懊悔为主的时光消耗方式,往往影响着我们下一个更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关于“现在”的决策。

  沉湎于过去的人,总是把自己拖进了无休无止的“要是那样就好了”的假设中,自欺欺人般列出各种错误的已知条件,反反复复懊恼悔恨,错过了今天的最佳改变时机。

  如果十八年前肖敏中文系毕业进入一家纸媒做编辑,今天的肖敏遭遇的焦虑并不能因此减一分,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纸媒迅速衰落,如果肖敏的工作状态依然和今天一样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迎接她的同样是朝不保夕的未来。

  因为决定未来的,并不在于你的起点,而在于你如何运用正确的思维对现状进行理性的分析,重新分配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度和理想思维尤为关键。

  在肖敏这里,她缺乏心无旁骛专注做事的体验,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她原本遇到过一些绝好的成长机会,却因为情绪一味抗拒,结果错失良机,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领导曾经有意安排肖敏写分析报告,但她认为报告无聊极了,情绪上非常抵触,写了几次效果也不好,干脆就推掉了这部分工作。

  事实上,写好报告的背后绝对不是文笔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单位业务及相关知识的熟练度,还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站在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叫做“职业化”: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面,我们都可以选择用专业的态度面对它,做到精准而熟练;并且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去除了恼人的情绪成分。

  在青少年眼里,不确定性是充满可能的未知世界,是不计算投入产出的梦想,是不评估繁衍组合的爱,是无知无畏无惧。

  他们对女儿有强烈的掌控欲,不允许走出校门的女儿遭遇不顺或坎坷,与此同时,肖敏又刚刚好是一个“乖乖女”,虽然心底或有不满,但依然戴着“不确定性”的紧箍咒,为逃离充满不可确定性的未来惶惶不可终日。

  成功本身说白了就是一种概率事件,你在一件事情上持续投入下注,你赢的概率就比随机下注的人大,这才是“成功”的真相。

  正如尔布雷斯说的那样,但面临要么改变想法要么证明无须这么做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忙于证据——我们的大脑有极强的自我说服能力,可以令这种紧箍咒毫无痕迹。

  对多数普通人而言,与其苦苦把自己陷入“头脑游戏”进行所谓的选择,倒不如面对现实“有效地榨干自己”。

  有这么一个长着天生坏学生模样和坏脑子的孩子,因为成绩差备受歧视,唱歌成为他唯一的自尊来源,高中时代就开始在餐厅做歌手。

  当时的歌手有两种,一种是“驻场歌手”,专业唱歌掌声雷动的那种;一种是“嘉宾”,需要不断窜场,不仅要会唱歌,还需要负责调动现场气氛。

  然而不幸的是,在唱歌这条路上,这个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直至歌厅行业由盛转衰,然而多年的“自我压榨”下来,他成为了一个集唱歌、舞蹈、主持样样精通的老油条了。

  再后来,一起搞乐队的兄弟给他打电话,说有部电影需要一名会山东话的演员,就力荐他过去,演出了生平第一部电影,竟然获得了成功。

  从初涉影视圈到真正火起来,黄渤一共拍了22部影视作品,其中只有4部收获好评,其余18部被骂成“烂片”。

  但我们再次回顾他的过去时,你会发现,他每一步都不遗余力地投入甚至榨干自己,直到尝试出一条有所成就的演员道路,你会发现,偶然背后更是很多必然。

  因为唱歌的经历让他台词功底深厚,舞蹈经历使他表演具有形体感染力,多年窜场经历使他锻炼出了超高的情商,他在业内的口碑和人缘极佳,这一切,和他对待每一份职业经历的认真程度不无关联。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非要走到自己设定的路上才开始全力以赴,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分钟的工作做好,唯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功才会增强,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