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iankang/2019/1000.html

新技术携手工业互联网(产经观察·透视工业互联网(下))(2)

时间:2019-06-1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可以说,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极大提升了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可能性。”福建中海创集团首席专家兼中海创集团研究院院长郑松分析,5G让企业的数据传输能力大大增强,人工智能为企业建立数据模型,区块链技术使企业数据更具可信度,虚拟现实以及超高清显示增强了企业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数据流的分布和状态将成为衡量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指标,而所有这些针对企业数据的新技术,提高了工业互联网将数据转换为财富的能力。”

  “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只有匹配丰富的工业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产业倍增器的作用。”沈可建议,重点瞄准沉浸式辅助生产作业、远程大数据传输和机器视觉等场景,丰富各类工业应用。

  不仅是互为助益,事实上,新技术+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还将释放出更大范围的乘数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活跃、交叉性高、渗透性强等特点,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相互促进、相互迭代,构建新工业服务体系。”尹丽波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激发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潜能,以创新为引领、以数据为驱动,将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多维度重塑制造业,为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

  新技术应用门槛高、投入不足,亟须通过打造衔接新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弥补供需双方的能力短板

  无论是引入新技术,还是接入工业互联网,企业都是实施主体。然而,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会面临技术不完善和成本上升的问题,新技术与现有企业生产环境能否有效匹配同样面临较大挑战。

  “由于不熟悉垂直行业的流程,在信息技术企业眼里,工业互联网的市场是叫得响、热度高,但门槛高、摸不着。”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相反,垂直行业的工业企业对本企业熟悉,但缺乏技术人才,而且担心转型以后的管理和安全问题,这就造成了供需两端难以有效对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指出,当前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和难点。“新技术应用门槛较高,以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例,需要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开展创新探索。此外,新技术应用投入还不足,新技术的投资规模大、回收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应用的主动性。一项咨询公司对500家工业企业的调研显示,只有2%的工业企业开始全面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海尔的实践是通过打造对接新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平台,弥补供需双方的能力短板。石恒介绍,该平台能把某几个独立的技术方向融合在一起,来满足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们正在牵头研究的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就解决了传统机器视觉传输距离有限的行业共性问题。”

  京东数字科技创新科技业务部区块链业务负责人翟欣磊认为,用数字科技打造数字工业,要基于对产业需求、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数字科技公司一定要与实体产业共建,而不是向产业方简单输出技术或互联网流量。在多方共建的基础上,分享产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终端用户体验升级所带来的增量价值。”

  搭好沟通供需之桥,不仅企业要发力,政府也要有所作为。“企业是发展和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主力,而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应用创新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政府一方面要通过试点示范加强引导,培育推广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由点及面普及推广;另一方面,要多渠道整合产学研用资各方资源,促进产融结合、产教融合,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未来,工业互联网一方面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联动发展与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将立足垂直行业需求,加快应用创新和推广。”余晓晖建议,在国家层面要着力营造包容有序发展的环境。在企业层面,要加快推动网络、平台、安全等功能体系建设,开展新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加强面向不同行业场景的应用实践。此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相关方应深入参与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和理论研究,推动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开放共享。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