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安全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anquanjiaoyu/2019/5654.html

“炒鞋”风险惊动央行!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 炒鞋为何越炒越“(2)

时间:2019-11-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还有,交易不用拿到实物鞋,而是以鞋为标的进行炒作,这就很可能涉及金融违规,甚至是金融市场的非法集资行为。比如有一些平台,声称有这些鞋,你可以到这里存点钱,平台帮你投资,可能有多少倍的回报,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资金,一旦鞋的价格下来之后,很可能就无法兑付,出现金融风险。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标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第15期《金融简报》,指出:近期,国内球鞋转卖出现了“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义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丽岩:看起来是消费领域的事,却惊动了金融部门,显然当前炒鞋市场过度金融化的倾向是明显的,已经严重脱离应有的商品属性。

  一是这个市场的一些交易行为,类似证券化的交易行为,包括它的价格形成机制跟期货类似;二是这个过程中有明显加杠杆的行为,也就是推出变形的各类消费贷,一些盲目的消费者很容易踩坑,这也是风险传播的一个渠道;还有重要的一点,交易规模较大的平台,存在资金链断裂、不稳定、跑路、爆雷的可能,就会使得这些风险在一个链条上发生传导。

  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很多参与炒鞋的人可能都只是看到谁炒鞋挣着钱了,他没看到赔钱的。其实炒鞋也好,或者炒其他标的物也好,真的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过程。只要参与这个游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击鼓传花的接盘人,到你手里没人接盘,付出代价的就是你自己。加上在这种游戏中常见的加杠杆,损失可能会大到令人无法承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丽岩:特别想说一点,卷入炒鞋的人群中涉及为数不少的90后、95后,甚至是00后,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对社会未来至关重要。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劳而获、一夜暴富,既不理性,也不正常。

  即便为了消费升级,但鞋终归还是用来穿的,作为消费者要守住这个理性底线;生产者同样有生产者的社会责任,包括平台也有平台的责任,共同营造和维护健康的消费环境,这样价格形成才会更加理性。

  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如果往前追溯,国内外一直不乏各种爆炒的案例:荷兰郁金香热,国内上世纪80年代君子兰热,包括后来的普洱茶、藏獒、红酒等等,最后几乎无一例外泡沫破灭,价格暴跌,最后让资本割了“韭菜”。

  炒鞋也一样,如果资本不参与,谁知道炒鞋?可能说只是爱好者之间很小的群体行为。所以一方面,暴富心理要不得;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资本的放大效应,不然,即便不是鞋,也可能会有其他标的物被爆炒。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