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安全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anquanjiaoyu/2025/98396.html

多数退役军人希望尽快实现优待证“一证通行”

时间:2025-06-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2025年3月7日,福州市退役军人电子优待证正式启用的消息刷屏本地热搜。一位老兵在评论区写下:“以前揣着红本本乘车,总怕被问‘这证能用吗’,现在手机一亮,连闸机都认得我的身份。”这条留言迅速引发数万点赞,也再次将退役军人优待证“一证通行”的议题推向公众视野。

  从实体卡到电子证,从“本地专属”到“跨区互认”,这张巴掌大小的证件,早已超越简单的功能属性。它像一面棱镜,折射着军人职业的社会价值认同、公共服务的治理智慧,以及一座城市对奉献者的诚意刻度。当全国超200个城市陆续推出交通优待政策时,退役军人群体却在追问:为何在苏州刷证乘地铁畅通无阻,到了某大城市却可能遭遇“此证暂不适用”的尴尬?这种“拼图式”的优待生态,恰是观察中国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升级的最佳切面。

  政策的破冰往往始于技术的破壁。三年前,有的城市还在用“户籍+财政补贴”的算法限定免费乘车次数,如今福州已通过“榕城老兵”平台实现电子证秒级核验。这种从“人工审核”到“无感通行”的跨越,本质上是对军人尊严的数字化重塑——当退役军人在闸机前无需解释证件真伪、不必等待人工确认,流畅的“嘀”声便成了社会尊崇的具象表达。更值得玩味的是无锡的实践:通过人脸识别与身份证双重认证,既杜绝了冒用风险,又将优待服务从“出示证明”升级为“身份确权”。技术在此展现出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对退役军人贡献的精准计量。

  但技术的普惠性仍需制度的托举。当前最尖锐的矛盾,莫过于“全国统一证件”与“地方自主裁量”的张力。苏州退役军人绑定云闪付即可扫码乘车,有的大城市的地铁站却仍将优待证拒之门外。这种差异表面是财政负担能力的比拼,深层却是军人荣誉能否超越地域壁垒的价值抉择。广西南宁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取消户籍限制,只要在省内申领优待证即可享受同等优待——这实际上将“你在哪里生活”转化为“你为国家做过什么”的衡量标准。当徐州、扬州将地铁纳入免费范围,厦门实现公交地铁轮渡“一证通”时,政策的设计逻辑已从“成本控制”转向“贡献认同”。

  社会力量的入场正在改写优待证的价值链。许昌市人民医院为退役军人开设专属医疗通道,青岛机场的绿色通道让老兵10分钟完成值机,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更深层转变:优待正从政府单向供给转向社会共同叙事。当保险公司推出专属理财产品、书店设置“老兵专架”,甚至快餐店挂出“第二杯半价”的提示牌时,退役军人的优先权不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冰冷条款,而是演变为市场自发的价值共鸣。这种共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让“尊崇军人”从行政指令沉淀为社会潜意识,就像那位在长三角乘车的退役军人所说:“邻座一句‘谢谢您当过兵’,比任何免费政策都让人暖心。”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退役军人优待证的升级史,恰是一部中国社会文明进阶的微观史。从手工登记到电子核验,从交通优待到文旅普惠,每个技术迭代和政策优化的细节里,都藏着对军人奉献的重新估价。但真正的“一证通行”,绝不应止步于物理空间的畅通——当退役军人在任何城市亮证时,得到的不仅是闸机的自动放行,更应是整个社会对军人职业价值的条件反射式尊重。这需要更多城市像乌鲁木齐那样,在地铁闸机嵌入退役军人专属识别系统;也需要更多公民像那位脱口说出感谢的乘客,将“优先”内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电子优待证真正实现全国互通时,我们会发现:那张虚拟卡片里最珍贵的编码,不是政府补贴的额度,也不是技术加密的算法,而是一个民族对保卫者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终将在每一次扫码、每一句问候、每一个优先窗口的开启中,生长为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精神通行证。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