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新闻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unshixinwen/2019/4776.html

00后聊天流行语你懂吗什么样的热词能出圈(2)

时间:2019-10-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并非“00后”独创,不论“80后”“90后”,都曾发明或正在发明一套套只在小群体中流传的话语规则。例如,曾经颇为流行的“orz”代表“失意体前屈”,表示“膜拜”;“233”来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网友发帖时加上“233”的后缀,表示各种意义的笑。

  在浙江传媒学院教师、网络社群研究者王(F627)看来,“很多时候,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语境比这些话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它们多少也折射出使用者所身处的媒介变迁,见证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80后”,她曾是校园BBS的深度使用者,能感知到“80后”很多网络社交用语诞生于BBS论坛上,大多是象形或英文缩写,很多用语都和情感表达相关。但后来,随着BBS的退场,这些话基本上就不大被使用了。

  同理,“00后”很多聊天热词和QQ的社交功能有很大关系。这些热词特别形象且机灵地表达着情感,也将QQ常见功能和社群文化融合在一起,对于圈外人来说有雾里看花般的神秘感。

  网络时代,新的“热词”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学习中,并且会将之视为自己所处圈层的身份标识。一般而言,这些话语的使用情境和人数增多之后,会出现一个大量使用这些话语的热门帖或科普总结帖。王(F627)说,“这就很像语言辞典的编撰过程。这些帖子在介绍‘新词’时,其实也在记录着一个网络社群的日常。但之后若没有大众媒体推波助澜,‘新词’就很难‘出圈’。最终能成为大众流行语的,往往是那些不太需要特定使用情境的、能唤起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的‘热词’。”(摘编自上观新闻“文化观澜”栏目)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