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尚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shishang/2022/44149.html

3月龄婴儿面临出血高风险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抢”回宝宝健康

时间:2022-09-1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一名年仅3个月的宝宝发生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没有核酸检查的情况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从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高风险中将娃娃健康“抢”了回来,今天记者从医院获悉,宝宝已经接近康复即将出院。

  “叮铃铃,叮铃铃!”9月3日21:48,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庆云院区儿科对外公布的疫情救治电话响起了急促的铃声。电话里,这位家住龙泉驿区的宝妈十分着急:3月龄宝宝全身皮疹,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9×109/L”(正常值为100—300×109/L),由于宝宝无核酸结果且病情危重,急需住院治疗。

  有多年从医经验的刘丽主任立即说:“收治。”她的底气,早已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准备和具备绿色通道诊治危重患者能力。

  刘丽主任一边指挥人员调度,一边安排救治方案。几分钟后,儿科急诊医师黄素秋就将小婴儿全身出血点、出血斑的照片发布在了科室医疗救治群中。

  在医院特设的无核酸病人缓冲区,医生紧急评估患儿病情及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按照应急处置流程开展各项诊疗工作。此时的患儿,精神、反应较差,面色苍白,全身瘀斑瘀点明显,连脚板心都有很多出血点,通过紧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仅为1×109/L,还在下降,属于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颅内出血,消化道等内脏出血风险高,如果发生,将直接危及生命。

  为了更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检测,初步排查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刘丽主任将有患者姓名、登记号的标本照片迅速发给检验科主任保勇,保勇站在检验科旁的1号楼门口,亲自帮助送标本,督导完成加急核酸检测等检查。

  由儿科黄素秋、王思弦医师、蒋婷护士组成的救治小组,有条不紊地开展安心电监护、测血压、穿刺、输液、评估呼吸循环状况等一系列紧急救治,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急诊科也都通力协作。

  在刘丽主任、沈晓佳副主任的主导下,温晓滨主任医师、刘艳副主任医师启动了医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DT多学科诊治,经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在医护人员密切监护、治疗下,患儿的血小板逐渐回升,各脏器出血风险被免除。仅仅在两天后,患儿即脱离生命危险。今天,医院儿科医生告诉记者,目前患者病情平稳,出血点、斑逐渐消失,很快就能出院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尚岚婷 记者 邓晓洪 )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