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尚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shishang/2022/44750.html

高算力芯片领域高通和英伟达的正面PK

时间:2022-09-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和电池里面中国企业唱主角不一样,在汽车芯片和高算力芯片里面,目前还是美国企业在潮头带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英伟达的打法比较直接:既然所有的车企都在讲未来的智能汽车采用集中式架构,电子电气架构是集中式的,那么智能汽车的核心就是是计算平台(芯片)控制汽车所有核心功能。英伟达为此提供最顶级的芯片,只需要选用1颗或者2颗, DRIVE Thor就能集成智能汽车上所需的AI功能的计算需求(主要是围绕图像处理),包括高阶自动驾驶、车载操作系统、智能座舱(仪表和******系统)、自主泊车等等。有2000TOPS的算力资源,整车企业就可以构建自己的软件模式,在各种不同任务间随意分配,同时由英伟达提供相关开发工具。通过一颗芯片解决所有新增的软件需求,DRIVE Thor能承担起这个作用。

  这种打法,就是步步为营——你既然用了我的SOC芯片来构建自动驾驶,我的演进芯片是希望你把更多的功能整合进来,这就对其他SOC芯片企业形成了直接的替代关系。

  当然这种打法也会带来的问题:就像目前电池的情况一样,整车企业没得选。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好的办法,基本价值链环节就从下游往上游转移。

  ●单芯片圈地:英伟达的操作简单和直观,取消了逐步演进的办法(Atlan),就提供一个超高算力的产品——从Orin演化过来的沉沒成本在这里。如果继续延续Thor来做自动驾驶,那富裕的算力肯定比再搭配高通芯片来得划算。如果承受不起Thor的价格,那就继续用Orin。

  ●不同芯片组合:高通的做法,通过各种芯片的组合,满足主要大客户如GM、BMW、大众和一众车企的诉求,来开发可扩展的系统。如果与整车客户签署一个战略协议,高通都能服务到位,这是一种看上去无懈可击的打法。

  但是问题在于,这意味着很大的资源投入,一旦芯片企业的服务模式方向有误,就没办法跟上不同的需求,而高通在汽车行业里面是处在成长期,整个人员是有约束的。

  ●开发门槛:由于高制程的芯片门槛,还有不同领域的交叉,这使得芯片的开发门槛特别是高算力芯片投入大,需要建立生态,并且头部企业一直在圈客户。

  ●阵营化:不同企业芯片开发具备继承性,想要更换服务意味着巨大的沉沒成本,汽车企业面临的选择更加困难, Tier 1 也只能选择投入较小的领域进行开发。

  ●迭代速度:由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软件目前的表现,还没有到独立影响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程度,因此芯片的迭代速度,还在不断加速。

  小结:随着全球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加速,我觉得 SOC芯片 还是 比操作系统更关键,缺失这东西,也缺失了迭代到下一代的支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