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头条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tiyutoutiao/2019/2339.html

终于有人把RISC-V讲明白了(2)

时间:2019-07-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现代的芯片设计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越来越高,并不是说要求设计者一味的逃避使用复杂的技术,而是应该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最复杂的设计用在最为关键的场景,在大多数有选择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简洁的实现方案。

  笔者在第一次阅读了RISC-V架构文档之时,不禁击节赞叹,拍案惊奇,因为RISC-V架构在其文档中不断地明确强调,其设计哲学是“大道至简”,力图通过架构的定义使得硬件的实现足够简单。其简单就是美的哲学,可以从几个方面容易看出,后续小节将一一加以论述。

  在处理器领域,目前主流的架构为x86与ARM架构,笔者曾经参与设计ARM架构的应用处理器,因此需要阅读ARM的架构文档,如果对其熟悉的读者应该了解其篇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的x86与ARM架构的架构文档长达几百数千页。打印出来能有半个桌子高,可真是“著作等身”。

  之所以现代x86与ARM架构的文档长达数千页,且版本众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其架构的发展的过程也伴随了现代处理器架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

  并且作为商用的架构,为了能够保持架构的向后兼容性,其不得不保留许多过时的定义,或者在定义新的架构部分时为了能够将就已经存在的技术部分而显得非常的别扭。久而久之就变得极为冗长。

  那么现代成熟的架构是否能够选择重新开始,重新定义一个简洁的架构呢,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无法向前兼容,从而无法得到用户的接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买了一款新的搭配新的处理器的电脑或者手机回家,之前所有的软件都无法运行而变砖,那肯定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而现在才推出的RISC-V架构,则具备了后发优势,由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多年来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都已经被研究透彻,因此新的RISC-V架构能够加以规避,并且没有背负向后兼容的历史包袱,可以说是无病一身轻。

  目前的“RISC-V架构文档”分为“指令集文档”(riscv-spec-v2.2.pdf)和“特权架构文档”(riscv-privileged-v1.10.pdf)。“指令集文档”的篇幅为145页,而“特权架构文档”的篇幅也仅为91页。熟悉体系结构的工程师仅需一至两天便可将其通读,虽然“RISC-V的架构文档”还在不断地丰富,但是相比“x86的架构文档”与“ARM的架构文档”,RISC-V的篇幅可以说是极其短小精悍。

  RISC-V架构相比其他成熟的商业架构的最大一个不同还在于它是一个模块化的架构。因此,RISC-V架构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其不同的部分还能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从而试图通过一套统一的架构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

  这种模块化是x86与ARM架构所不具备的。以ARM的架构为例,ARM的架构分为A、R和M三个系列,分别针对于Application(应用操作系统)、Real-Time(实时)和Embedded(嵌入式)三个领域,彼此之间并不兼容。

  但是模块化的RISC-V架构能够使得用户能够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是“老少咸宜”。譬如针对于小面积低功耗嵌入式场景,用户可以选择RV32IC组合的指令集,仅使用Machine Mode(机器模式);而高性能应用操作系统场景则可以选择譬如RV32IMFDC的指令集,使用Machine Mode(机器模式)与User Mode(用户模式)两种模式。而他们共同的部分则可以相互兼容。

  短小精悍的架构以及模块化的哲学,使得RISC-V架构的指令数目非常的简洁。基本的RISC-V指令数目仅有40多条,加上其他的模块化扩展指令总共几十条指令。

  RISC-V的指令集使用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织,每一个模块使用一个英文字母来表示。RISC-V最基本也是唯一强制要求实现的指令集部分是由I字母表示的基本整数指令子集,使用该整数指令子集,便能够实现完整的软件编译器。其他的指令子集部分均为可选的模块,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包括M/A/F/D/C,如表1所示。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