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头条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tiyutoutiao/2024/82085.html

分秒必争主题曲终于真相了?

时间:2024-08-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共有203个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文明实践项目参与比赛。通过初赛选拔,共有102个项目入围决赛。经现场展演,10个项目获金奖、25个项目获银奖、35个项目获铜奖、32个项目获优秀奖。

  其中,台州2个项目获金奖,2个项目获银奖,1个项目获铜奖,3个项目获优秀奖。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

  “大山电影院”文明实践项目以温岭市城南镇46个自然村的8000余名深山老人为服务对象。由“中国好人”、浙江省道德模范张金华发起,秉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宗旨,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影院和社会力量等资源,送电影、办专场、进影院……帮助深山老人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

  截至目前,累计为山区留守老人放映电影600余场次,放映时间2500余小时,服务16000余人次,实践队伍也壮大至557人。央视电影频道还以《光影关怀留守老人》为题,对该项目开展了专题报道。

  “生命的约定”文明实践项目聚焦东海海域渔民海上生产危险系数高、救援难度大的难点痛点问题,由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发起,践行“救生者上岸,接逝者回家”这一生命的约定。

  2008年,温岭建立了全国首家海上民间救助站,整合了渔民、医疗志愿者、海事部门等多元力量,配备大型救援船,装备专业救援设施,开通24小时救援电线分钟内即可确定遇险船只定位,并通知附近渔船就近支援,同时志愿队紧急集合,20分钟内带上医疗队火速出海。

  目前,跨海域救助半径已扩大到东海400海里的海域,共实施海上救援行动500余起,成功救助2000余人,接回逝者190余人,累计救助时长超6000小时,行经的海上里程可以绕地球3圈。

  碧海红灯——垦荒精神宣讲文明实践项目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聚焦面向还不了解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基层群众,致力于“垦理论的荒”,通过为民服务、低碳转型、改革创新宣讲实现垦荒精神“全覆盖”,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通过讲述海岛垦荒变迁史和最新政策举措,引导受众读懂、弘扬并实践垦荒精神,将垦荒精神进一步转化为基层群众的行为准则、价值追求和争先创优的澎湃动力。

  项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青春岛”“奉献岛”“创业岛”“零碳岛”的“垦荒四讲”,创新宣讲模式,通过“垦荒精神”理论宣讲充分诠释“垦荒精神”应用实践。

  2023年,路桥区推广实施“第二课堂·让爱流动”心安驿站文明实践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秉持“让爱流动起来”的理念,开展文明实践、立德育人的暖心行动,培育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加强有礼实践价值转换,打造展示文明路桥的靓丽窗口。

  全区推广建成心安驿站12家,入选“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服务群众超20万人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为推进精神共富的重要载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袋袋相传”布袋戏文化传承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历经五年探索与实践,成效显着。项目围绕“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市场助力、社会联动”四大核心策略,成功探索出“布袋五戏”活态传承之路。

  项目通过科技赋能,将李孙弟老师60年的表演精髓凝练成6000余字的标准文本,实现了传统技艺的标准化与可视化。同时,引入3D打印等现代科技,加速木偶与脸谱制作,提升品质与效率。通过新媒体矩阵的搭建,如公众号、直播等,让布袋戏故事跨越时空界限,触达更广泛人群,知晓度与影响力显着提升,受众覆盖超30000人次。

  内容上,紧跟时代步伐,新增航天英雄等现代文化形象,融入党史理论等新时代故事,改良普通话版本,使布袋戏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增强观众共鸣。通过创艺课堂与互动展厅的设立,让3500余人亲身体验木偶创作乐趣,年均接待量超50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2000小时,有效拉近了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文旅融合方面,通过多方合作,推出文创产品、非遗研学活动等,将布袋戏融入旅游线路,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36个村社,惠及居民超30000人次,成功培育出5位新传承人,为布袋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守护“留守瓜苗儿童”成长文明实践项目,旨在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力量,壮大爱心妈妈文明实践团队伍,通过开展“助苗”“扶苗”“育苗”三大行动串起守护“留守瓜苗儿童”成长全过程,用社会的温情与爱心抚平“留守瓜苗儿童”心中的孤寂与迷茫,让他们理解父母在外打拼的不易,帮助他们树立自己成长路上的方向目标,引导他们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更好生活的意识,通过各类课程活动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让外出瓜农在外打拼没有后顾之忧。

  6年来,守护“留守瓜苗儿童”成长文明实践项目服务1000余人次,帮助了8名瓜苗改善心理问题,助力167名瓜苗树立人生理想,其中有27个瓜苗成长后考上重点院校,改善了36户亲子关系,事迹相继被国家、省、市各级媒体报道,并作为黄岩区典型项目向全区推广。

  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可复制、高效的舞台装回收、创新改造、专业清洁、妥善保存、灵活租借及持续再利用的可持续公益循环体系。充分利用舞台装材质多样性与高度可塑性的优势,积极推行二次设计与改造计划,打造一系列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并配套发布详尽的制作手册以鼓励公众参与和传播。聚焦环保意识的深度普及,削减服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弘扬“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的传统美德,引领社会形成尊重自然、倡导循环经济的文明风尚。

  在创新性上,项目结合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环保理念,通过“掌心临海”APP这一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舞台装回收租借的便捷性与透明度,还开创了舞台装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

  在实效性上,项目构建了完善的多渠道回收网络与长期合作机制,确保了舞台装资源在演出结束后能够迅速、有序地进入回收流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再利用。已累计回收并再利用了大量舞台装,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同时,通过义卖市集等公益活动,筹集了可观的公益资金,用于支持特殊儿童的艺术梦想,传递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在可推广性上,项目所形成的多渠道循环模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及创新改造经验,为其他领域的环保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此外,项目还注重环保教育的普及与传播,通过推出文明主题实践课程等方式,培养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节约习惯,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仙居孤独症儿童照护者“喘息”计划文明实践项目旨在帮助孤独症儿童照护者缓解压力,增强彼此间亲情的温暖。

  在一些政策当中,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孤独症儿童,却忽视了孤独症儿童照护者,缺少对于孤独症儿童照护者的关心与帮助。而本项目合理关注到孤独症儿童照护者群体。

  项目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切实了解服务对象需求,从问题出发,以机构为依托,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有效给服务对象互动互助提供机会。机构内部拥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和营养师,对于项目的开展具有较

  通过项目,80%以上服务对象感觉到心理压力得到下降,80%照护者熟练掌握2种以上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80%及以上的照护者掌握2种以上康复技能。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