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新闻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unshixinwen/2019/2815.html

上接01版)

时间:2019-08-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位于夹金山南麓的蜂桶寨乡新华村,国道351穿村而过。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当地受灾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扬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在恢复重建中积极投入生产,在新村聚居点新建了中心小学、卫生室、活动室、供电所等基础设施,让搬迁农户的生活重新恢复了正常。

  一走进新华新村聚居点,现代化标准果蔬大棚让记者眼前一亮:大棚里的食用菌长势良好。刚栽植的葡萄苗已抽出新芽,预计明年试挂果。

  村主任汪广斌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华村整合相邻的民和村、光明村产业扶持基金50万,利用新华新村聚居点旁华能公司闲置土地50余亩,建设现代化标准果蔬大棚,充分盘活了集体闲置土地。目前,新华村以大棚蔬菜为飞地产业园产业核心,大力发展新华村产业带,力争建成国道351沿线余亩的枇杷采摘园和藤椒产业基地;完善以新村安置点为中心的观光旅游产业链,辐射发展草莓枇杷采摘、藤椒种植、休闲垂钓产业,促进观光旅游与休闲避暑、餐饮住宿的有机结合,推动农旅融合深度发展。依托红色旅游农户稳步增收

  随着基础设施变好,餐饮、住宿、垂钓、休闲采摘……村上的新兴业态不断增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华村号召老百姓继续发扬红军长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推全村农旅融合发展。

  “7月初大棚食用菌就开采了,每天产量在 700—800斤。飞地产业园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创收,同时吸引了10多个农户常年在基地务工,村里有了产业,大家就不用外出务工了,也照顾了家人,全村12户贫困户也都能通过扶贫产业受益。”汪广斌告诉记者。

  49岁的张定康过去是新华村 3 组的村民,灾后重建时,他从对面的山坡上搬下来,住进了距离老屋半个小时路程的新村聚居点。

  “地震时房子损坏了,2015年一家六口就搬到了聚居点。看到周边的邻居都在做农家乐,生意很好,我也想开家饭馆。”张定康说干就干,2017年他花了8万多元,将两楼一底的新居重新进行了装修,底楼用作餐厅,楼上开设12个客房,可同时容纳20多人入住。

  夫妻两人用心经营,农家饭馆当年就创造了6万多元的毛收入,2018年毛收入达到7万多元,今年预计毛收入将超过10万元。

  据统计,目前新华新村聚居点共开办了农家乐 10 多家,依托红色旅游景点夹金山和邓池沟景区,农户们走上了稳步增收的道路,日子越过越红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