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体育头条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tiyutoutiao/2022/44390.html

从石油的角度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2022-09-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1939年世界“10大产油国”分别是美国17094.6万吨,苏联3030万吨,委内瑞拉2996.7万吨,伊朗973.7万吨,荷属东印度794.9万吨,罗马尼亚620万吨,墨西哥613.8万吨,伊拉克396.3万吨,哥伦比亚330万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86.5万吨。

  我们神奇发现德国、日本、意大利甚至英国、法国都是“贫油国”,它们都需要外来石油支援。如果说英国、法国有广阔的殖民地可以提供石油,那么德国、日本、意大利就很郁闷了。

  这就使得美国可以利用自己远隔重洋的地利优势,向交战双方大肆出售石油等战略物资,从而赚得盆满钵满,哪管这些购买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是侵略战争搜刮的赃款。

  我一直认为美国是日本侵华的头号帮凶,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这个本土资源贫乏的国家,如何开动飞机、坦克、军舰甚至制造枪支、火炮?

  苏联是全球二号石油大国,略高于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是亚洲的荷属东印度4倍以上,也是欧洲的罗马尼亚近5倍。

  德国这样的“贫油国”有胆量挑起世界大战,靠的就是1922年热那亚会议以来就与德国抱团取暖的苏联支持。

  难怪1个多月后的大西洋会议上,英美两国首脑就提出“反对纳粹暴政”并宣布纳粹德国“死刑”。美苏英联合反对纳粹德国,可以说大西洋会议上德国的溃败已成定局。

  德国是全球工业“老三”,但德国却是“贫油国”,而且没有英国、法国那样广阔的殖民地提供石油等战略物资。

  1943年斯大林格勒会战之所以被看成苏德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德国第一次出现整个集团军覆没,而且没能控制高加索石油,而罗马尼亚石油难以支撑德国在苏德战场庞大的消耗,更不用说英美盟军在策划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是全球工业“老四”,英国本土是“贫油国”,殖民地伊朗、伊拉克等地有丰富的石油,但只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

  德国的大轰炸对英国的损害,其实远不如德国潜水艇封锁战对英国的损害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没有有效禁止德国制造潜水艇,英国甚至没有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限制潜水艇战”的教训大力发展反潜技术,让英国再次蒙受巨大灾难。

  法国是全球工业“老五”,法国也是“贫油国”,但法国的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使得法国可以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问题是法国竟然没有在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时,出动百万大军偷袭德国西部甚至控制莱茵河西岸地区,这就使得法国失去了先机。德国在苏联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支持下击败法国,其实也是“石油的胜利”。

  日本是全球工业“老六”,但日本是“贫油国”。这使得日本要将侵华战争持续下去,必须获得美国的石油资源支持。

  如果没有美国的石油,日本侵华战争可能持续一两年就无能为力了。1941年美国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等战略物资,迫使日本要么向美国妥协例如“吐出”卢沟桥事变以来侵占的中国领土,要么铤而走险抢夺荷属东印度的石油。

  问题是英国、美国都支持荷兰流亡政府,日本要想抢夺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必然面临着美国的军事干涉。

  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却没有趁机夺取珍珠港,就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排除美国海军妨碍南下夺取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成为日本支撑太平洋战争的基础,因此即使到了最后阶段日军也不愿意撤走。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竟然允许意大利油船通过,这才使得意大利可以在东非立足。德国非洲军团的石油以靠缴获英军的石油物资,二靠意大利半岛通过地中海运到北非的石油。

  因此只要英国人能够不把石油留给非洲军团,只要英国海军能够切断非洲军团的地中海石油补给线,德国的非洲军团也就只能因为“缺油”而吃败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不难,如果美国能够生产海量的潜水艇与轰炸机破坏荷属东印度输入日本的石油,如果英美能够将大部分的战略轰炸对准罗马尼亚油田而不是德国的城市,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在1943年就结束了。

  英美空军最早在1942年6月就试探性轰炸过罗马尼亚油田,但大规模轰炸直到1943年8月1日才大规模轰炸该油田,这就使得德国能够一直坚持到1944年才从罗马尼亚撤退,并坚持到1945年才投降。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