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iankang/2019/1102.html

《半个父亲在疼》有的题材是一生给你准备的(3)

时间:2019-06-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贺嘉钰:记得余亮老师说过,这本书前前后后的写作持续了30年,到这本书出版你终于越过了写父亲母亲的障碍,以后可能不会再去写关于他们的事情了。想请您说说您越过的障碍是什么?

  庞余亮:我回过头想想我能读书写作还得感谢父亲。我们家弟兄三个,我父亲给我们下的命令——“考试留级就回家”。我大哥上到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二哥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回家被打了好几次。我知道父亲的家规,我不能回家,所以我6岁上学,到16岁一口气考上大学。我考上大学以后,父亲固执地认为你“文能了,武不能”,他要我把他做过的农活全部学一遍,他说将来有一天你会吃不上饭养不活自己。他不认为你写作能养活自己,他认为学会农活才能养活自己,这是他的观点。所以我的父亲对农活样样精通。他长得也很英俊,我遗传母亲,我父亲为什么看不上我也有这个原因,我的性格也像母亲。

  父亲在教育方面是粗暴的教育方式,我跟他之间是爱恨交加。这本书出来以后我想真的得跟他告别了,他在天上很安详。这本书写完之后我真的没有再写有关父亲母亲的文章,我写完了,他给了我,我也偿还了他。

  刚才家新老师说诗人策兰的父亲坐在儿子的膝上,还有家新老师跟儿子一起喝酒,这些父子间的细节我都没有。我跟父亲只有一次有关写作方面的交流。上大学二年级我疯狂地写诗,八十年代是诗歌的王国,每个人都在家里写诗,我也在家里写。我写了一半父亲说你在干什么,我想告诉他我在写诗,但是你要知道我的父亲是文盲,你解释诗歌要解释多长时间?你无法解释。我想了半天跟他说“这个东西写好了可以上报纸”,上报纸他懂,他说“上报纸干什么?”我说“上报纸可以换钱”,这个懂了吧?他说“你写这个可以换多少钱?”那时候一首诗可以拿8块钱稿费,我说“可以拿8块钱”。他想8块钱可以换一百斤大米,他说“你今天就写,不要干其他事”。这是我跟父亲有关文学的交流。

  他不懂什么叫文学,不懂书本,更不懂什么是诗歌。我父亲去世最大的悲痛在我身上,父亲去世那段时间我没有为他写一个字,但是那个时候我心里空空的在田野上奔走。后来看刘震云《一句抵一万句》我真的懂,父亲去世那几天我就是一个人在外面狂奔,不知道说什么,也不能写,心中很悲痛,不停地奔走。这个奔走的情境就在我心里留下了,父亲离去的疼痛转换成了奔跑。

  周晓枫:我刚从武汉回来,买了本《走出荒野》刚看开头。书的作者在父亲去世之后突然决定成为背包客。她不知道要干什么,她写了孤身的旅行,写“早上起来看着镜子,突然发现镜子是个心里有窟窿的女人”,我觉得写得很棒。

  余亮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半个父亲在疼》,里面包含着成长中的许多经验,有羞辱,甚至有对自己的不满。你写了干农活,父亲让你撑篙,写得很详细。你在成长中积累了各种痛,有锐痛、有不言自明的隐痛,积累下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一天当你扶住一个别人家的中风老人,那一刻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一样,你的一切经验复苏了,那时候再去写这个,情绪席卷的力量之下你来不及修辞,有时候太锋利的东西挂不住修辞,太强烈的感情会席卷着裹挟着你的表达去走。通过这个我会看出余亮是饱含诗意的人。

  他也写母亲,写他跟孩子相处、他对生活的发现。他是在生活中非常向往诗意、保存诗意的人。他在写作中对诗意的把握有不稳定的时候,在有些修辞上。这个过程是很必然的。就像我看自己的作品,也会觉得以前怎么会写得这么傻,为什么一个漂亮的修辞会像金子安在门牙上,那么老远就亮出来,生怕别人看不见。我们生怕别人看不见我们别致的处理、对生活独特的发现,把文学上加工化的诗意交给大家的时候,都会留下写作的痕迹。慢慢的记忆成熟以后,甚至荷尔蒙降低以后就不会那么夸张、嚣张地强调你的比喻。

  虽然父亲没有受过教育,虽然他是文盲跟你没有交流,但明显《半个父亲在疼》是更真挚、更强烈、更触痛、更有个人的感情能量负载。这种文字永远是更打动人的。父亲没有在文学上跟你有具体交流,但他跟你的交往,和你后来形成的经验的认识,让你把自己运抵了更远的地方。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