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iankang/2019/1102.html

《半个父亲在疼》有的题材是一生给你准备的(4)

时间:2019-06-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王家新:我们过去说庞余亮首先是个诗人,说到他的文字都是“抒情”、“文学的词藻”、“优美”等等。但我觉得这本书打破了这些东西。他没有把生活美化诗意化,他没有这样做,甚至拒绝这样做。最后我们感觉这还是诗人写的文字,一般人没有经过诗歌训练是写不出来的。他打破了我们对诗的理解,通过诗的技巧可以看出来他不是刻意显摆,比如《半个父亲在疼》的结尾特别好,他看到其他中风的老人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他觉得那是他的半个父亲。这是扩展的,是诗的手法,而不是表面地写文字。

  庞余亮:豆瓣上有一个读者评这本书,他的标题很长,叫《一个恋父男人的标准样本》,认为像我这样反复书写父亲是一种“恋父”。但是他有一点说的是对的,我渴望中的父亲和我现实中的父亲并不是吻合的,我渴望很完整、很标准、很慈祥的父亲,但生活给你的就是这个父亲。我们的生活太奇怪了,给我这样一个父亲、这样一个母亲,我要理解它。我觉得理解透了所以我不再写了。

  周晓枫:我觉得真正文学上的美,不仅包含了让我们愉悦、让我们温暖的部分,也可能让我们震撼、让我们疼痛。生活和我们经历的东西拓展了我们对文学和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马上快年过半百了,处于转折时期。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一直想为什么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没有这样的母亲,当我到这个岁数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跟父母直接对话,那我是否是他们理想中的孩子?我也不是。我们因为对对方的爱、对对方的期待、对对方的幻想,我们都设想了一个完美的人,我们想把他推到那个位置上。当他没有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们除了自身的毛病,还有来自幻想的失落,我们抱怨这抱怨那。我想我的父亲看待我的时候,我也不是他们理想的孩子,他们对我也有很多恼火,没有办法抒发和修改,他们也要承担。所谓亲人就是被迫承担既定的结果,你容易生怨也容易和解.亲人在一起相处摩擦会比别人剧烈,和解和彼此理解的可能性也比别人大,我是这么觉得的。

  贺嘉钰:接下来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两位已经做了父亲的老师,你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书写过父子的关系。现在你们也做了父亲,你们觉得做了父亲之后对父亲的理解有变化吗?

  庞余亮:我结婚生孩子就是为了父亲,这个细节我没写,写的话怕我爱人生气。我父亲瘫痪在家,他不要我服侍,他说民间有个风俗习惯,你生了几个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成家他去世到地底下,是会被锁锁着的。你把孩子带到人间,孩子要全部成家了你才能离开。他面对我哭泣,每次谈论这个话题就哭。

  我女儿生下后我做了父亲,我尽量在自己身上去掉父亲最大的缺点暴躁。我遗传自他的优点是勤劳。父亲是我们村庄起床最早的人,每天早上5点钟就把我们全家人全部叫起来干活,5点钟天还没有亮,全部忙完了别人才醒过来。这是我父亲的优点。父亲留给我的还是很多的,只不过他的生活,因为他的成长环境跟我太遥远了。

  顺便说一句,今年是我父亲整整100岁。他和汪曾祺同岁,我为了追寻我父亲的痕迹,我把汪曾祺全部研究了一遍。他们两人的老家离得很近。研究汪曾祺就是研究我父亲当年的成长轨迹,有一部分只能靠想象。

  有一句外国诗人写的话,我一直留在脑海中——“父亲是最孤独的,因为他们总是先死”。因为他们承担得太多了,劳力最多,精神意义上也是这样。我有时候都不愿意翻这本书,印出来之后我也不愿意翻。读者告诉我看了觉得怎么样,我很敷衍地跟人家交流,因为交流得越多想得越多。所以现在我有意识地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我不再接触这个题材。

  周晓枫: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回到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对不在的父母的呵护,幻想自己是个孩子?爱在一定阶段不平等才使爱的人更想爱。有一种不平等的爱能维持特别长,比如母爱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它甚至谈不上多伟大,它是情不自禁,它是无法停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我基本没有触及。有的时候有的题材会耗尽你很多的元气,你觉得你所有想说的像被掏空了一样。但是你慢慢沉淀下来有一天会不一样。你从事儿童文学,表面上看你可以保护别人了,但是内心仍有儿童的部分,那个小孩没有真正长大,或者由于停止发育或者由于别的,它还呵护着不再存在的父母。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