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军事新闻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junshixinwen/2019/2930.html

无禅法苑——公案解析:洞山良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2)

时间:2019-08-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原文】师辞云岩,岩曰:“甚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岩良久,曰:“祇这是。”师沈吟。

  洞山对于云岩的教育手段,实在是搞不得明白,感觉已经撞到南墙,后面也没有退路,于是就想出去云游一番。至于去哪里,自己心里也还没数。云岩知道,这是洞山听明白了自己的话,去山水林丛之间,去寻求“无情说法”的时节因缘去了,对的对的,早晚证果会回来。后面这两句我觉得比较有嚼头:岩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云岩说:“你这一走,我们就难再见了”,我认为,这句,不是说真不见,而是在断洞山的“心路”。你去后终不明白,这里,你也回不来了。为什么断心路,大家还记得禅宗的法门吗?我前面文章讲过的:“无门为法门。”道理,我就在下篇文章中阐述。洞山这时说:“不可能不再见面。”是在向老师表决心。(当然,这两句,因为公案的文言简略,只是我的看法,甚至火龙跟我的分析角度可能也不尽相同。问题就在于:公案因为太过简略,没法完全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当事人某一刻的一个眼神甚至一愣住都可能使分析失去关键判断因子。)

  洞山又问:老师圆寂后,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老师真实面目,徒儿如何回答呢?云岩良久,这个“良久”,不是说在思考。这一句云岩根本不用思考!!而是他知道洞山在等答案,而这时,其注意力,,,自然盯在师父的面门,,,这两个字很隐晦,一般人就掠过去了。良久,然后才开口:“只是这个。”其实,这里也是云岩在借机敲打,可惜不在时节上。。(禅门的敲打,并非就是“打”,那是没办法的手段,对于徒弟,爱护都爱护不过来,怎么舍得随便打......不过,,,额,,先除开德山临济这俩家伙...什么“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人刚进门还正准备鞠躬一棒就头上去了...)

  【原文】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离开云岩后,洞山就一直在思考,有疑虑。至于是在思考哪里有无情说法,还是在思考老师的“祇这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洞山经过一条小溪,在趟水的时候看见水里的影子,突然发明大事,大彻大悟之前老师的意旨。于是,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首偈在禅宗很有名,但近代的高僧大德也有解释错的,我有必要认真讲一讲。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句很简单,也就是这个道或者叫佛性,一直就在这里,你不要到处找,都是无用功。后面的“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这句也很简单,意思是:应该这样去亲身体证,而不是法外求法心外觅心,逻辑来逻辑去,才能契合如如不动的本心佛性。这几句最关键的是“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句,就是在解释什么是我们的本心佛性,以及我们本心和外缘的关系,对这句话的解释不正确,所谓自己的“大乘见地”就是有问题的。毫厘之差,就是 天地悬隔。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