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yule/2019/1162.html

“3+1+X”:从一言堂到满堂彩

时间:2019-06-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主题很明确,讲课很生动,而且喜欢和我们互动,让同学们了解一些从来没关注过的东西,整堂课气氛都很活跃。”刚刚上完形势与政策课的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焊接4班学生严豪敏,在走出教室时,如此评价。

  为解决专业教学团队缺乏、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问题,江苏科技大学自2015年起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职能移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时,针对课程特征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3+1+X”的教学模式。

  改革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评价上升26%,团队内半数教师得分超过自己讲授的其他思政课。

  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特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团队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姚允柱介绍,讲座课不可能也不应该覆盖所有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梳理每学期教育部《教学要点》,选取理论性强、相对成体系的重点内容,安排三类专题讲座系统讲授。

  学院遴选出15名骨干教师成立教研组,并细化为世情、国情和党情三组,承担相关专题讲座以及网络课堂建设,教研组通过各种方式定期、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徐毅是外国语学院2018级学生,他认为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老师讲得很系统、生动。通过不同年代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改革对社会、对生活的突出贡献”。

  团队教师寇艳春说:“以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现在是重点讲为什么,把事例、最新动态、关注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就愿意听,头瞬间就抬起来了。你只要有一个点吸引了他,他就会一节课都跟着你走。”

  三位教师,两三百位学生,“自由提问讨论教师点评与回答”和“预设主题与自由提问相结合”,辅以报告厅灯光音响的烘托,营造出庄重的论坛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团队教师邓小清介绍,作为该校“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一部分,论坛通过平等对话、思维碰撞和融合、专业教师团队多维解读、以事说理、以身说教,达到解惑、启发和引导的目的。

  论坛跟踪时事,覆盖零碎知识、即时热点和突发事件。对理论性稍低、分散在不同领域而不足以系统讲授的教学内容,通过论坛教学,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即时、突发的内容很多时候由于事前不可预测,也借助灵活高效的论坛教学剖析。

  “这种方法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心理,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和热点问题的关注热情。” 团队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向俊说。

  针对学生个性需求,改革后的课堂外多种载体实践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构出一幅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图景。

  受制于热点变动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课堂往往更新慢,内容碎片化且不能多次使用。团队建立了形势政策专题的背景资料库,解决热点变动性导致的网络平台内容短时效和碎片化的问题。

  通过网络课堂高效发布教学信息,回应学生问题,改善师生课后沟通效率。尊重学生个性意愿,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学习,教师督促引导。同时,资料库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形成题库用于网上测评。

  邓小清介绍,“调查可以是宏观,也可以是微观,是学生力所能及真正能做到的。比如图书馆的利用率,要求学生每天去观察一下,包括晚自习情况,坚持一段时间,然后分析原因找对策,这些真实的调查做好了可以反馈给学校。由此推而广之,切合课程改革内容。”

  姚允柱告诉《中国科学报》,“3+1+X”这一模式中,理论教学“讲座+论坛”的安排达到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契合,实现了教学内容宽覆盖;论坛平台则“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提高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课堂教学外,依靠网络和实践教学的多种载体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