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yule/2019/1322.html

科学家变“网红”?袁岚峰:做科普是我的幸运(2)

时间:2019-06-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后来很多同事告诉袁岚峰,只要有人来问他们中国的科技水平究竟怎么样,他们就让问的人去看上面这篇文章。“我很高兴,为改善中国科学界在公众中的形象,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袁岚峰说。

  接触科普时间长了,袁岚峰发现当下的科普往往有两类毛病,一类是“有科没普”,另一类是“有普没科”。

  “有科没普”的作品多是业内专家写的,但太专业化了,基本相当于论文摘要,完全没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本来就懂的人才能看懂他在说什么,本来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懂,也就完全失去科普的意义了。

  “有普没科”就更加没谱了。“一些博流量的自媒体写的不知该叫科普文章还是该叫伪科学宣传,过分简化的比喻还算好的,更常见的是胡乱发挥。”袁岚峰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量子纠缠,有的文章说量子纠缠说明粒子有意识,有的说量子纠缠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崩塌了,甚至还有说可以量子禅修的……

  看到亲朋好友转发来的各种文章,袁岚峰哭笑不得:明明是一个物理学早就在理论上提出、实验中验证的成熟概念,硬生生被搞成了神秘主义和玄学。与其让别人瞎写,不如自己来写一些介于“有科没普”和“有普没科”之间的东西。

  袁岚峰观察发现,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文章和过于粗浅而往往不准确的文章之间,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档,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读者,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袁岚峰做科普的初心。

  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到“既准确又生动”却并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有正确的原理和数据,还得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许多时候,甚至需要发展出新的逻辑顺序,突破教科书或者其他文章的常见框架。

  长期的教学经验对于袁岚峰做科普工作很有帮助,而“既准确又生动”更是深受罗阿尔德·霍夫曼的影响。罗阿尔德·霍夫曼是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也是袁岚峰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后导师。

  罗阿尔德·霍夫曼认为,好的理论,就是尽可能简单,你把它一减再减,直到再减你就什么都不剩下为止,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相信,剩下的每一条都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描述。

  袁岚峰听霍夫曼讲科学,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所有的科学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这让他深信,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学道理,你都能够讲得让别人理解。

  “这就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袁岚峰说,为科技界发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观、全面、平衡地评价中国的科技和发展趋势,准确而生动地向社会中坚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

  从社交网络和网红自拍,到各种计算公式,再到人类登月,一张张图片迅速切换,最后终结于袁岚峰的一个哈欠——这是《科技袁人》节目的片头动画,像极了美剧《生活大爆炸》。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这其中暗藏着朱伟的“小心思”。

  在朱伟看来,上世纪美苏争霸期间,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也是科技最辉煌、最具野心的时候,然而新世纪互联网蓬勃发展,科技反而变得内向和消沉了,人类越来越热衷于IT、AI、VR、AR,不再具备向外探索的精神,所以他故意用倒叙的方式来展现科技发展,而袁岚峰的那个哈欠更成了点睛之笔。

  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互联网上的观众非常买账,甚至觉得这个哈欠很“提神”。“互联网时代不需要权威来灌输知识,这个哈欠也是我们拉近跟观众距离的尝试。”朱伟说。

  从标题制作到话语方式,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朱伟在科普的生动性上动了不少脑筋,有时候甚至因为“追热点”和袁岚峰产生分歧。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让袁岚峰坚信,“准确”和“生动”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准确,这总比犯错要好。

  但尽管如此,节目播出后总少不了争议和反驳的声音。“最好的情况是有专业的观众指出了我们的疏漏,或者是引出有价值的探讨。”袁岚峰对于理性的声音非常欢迎。他告诉记者,不少思想和话题就是从跟粉丝的互动中来的,还能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科普水平。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