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yule/2019/1322.html

科学家变“网红”?袁岚峰:做科普是我的幸运(3)

时间:2019-06-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最无奈的是碰上“民科”或“杠精”,为了论证“民科”观点中的问题,袁岚峰曾经向专业人士请教,但把问题剖析清楚之后,发现没有任何作用。“有的人纯粹是因为政治或情绪因素,有的人确实无法鉴别有效信息。所以千万不要把说服某一个特定的人作为目标,那样就等于把成功的标准交给了别人,你会经常感到受挫。真正重要的是把正能量传播出去,只要能够提高一部分人的思维水平,你就已经很成功了。”袁岚峰说。

  《科技袁人》在策划之初的目标也就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袁岚峰觉得,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就已经很成功了。事实上,袁岚峰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今年5月,《科技袁人》从观视频工作室分离出来在B站独立运营,1个月内关注粉丝超过14万。

  培养这批铁粉离不开节目组的坚持。一年多的时间节目每周不落,碰上热点问题甚至一周两期,内容涵盖化学、物理、经济、工业等多个领域,甚至为了回应抬杠的人,还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杠精”的逻辑。袁岚峰告诉记者,选题一般有几个类型,有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拿来就讲,有的时事热点有一定积累的补补课也能谈,但还有的问题确实是自己从未了解的,甚至要从头去学。

  袁岚峰调侃,现在的学习强度比上学的时候还大。做“黎曼猜想”的时候就费了很大力气,对于这个被数学界看作最重要的未解之谜之一的猜想,袁岚峰最初完全不懂。他找来各种资料“啃”了几个月,然后再想方设法写出文案台本,用了6期节目来讲述“黎曼猜想”的研究进展和其中的趣闻轶事。

  “尽管制作过程非常辛苦,但这也表明了我们不仅仅是‘蹭热点’,而是要传递科学精神的态度。”节目组的张力文说。

  在破亿播放量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科技袁人》的团队其实只有6个人,其中有两人还是兼职的中科大学生。郭尖尖在去美国交流之前,就是兼职学生之一。在她的印象中,袁岚峰做科普有一种赤诚。

  “每一期的文案台本都是袁老师亲自完成,他自己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量和压力其实蛮大的,但他总是充满好奇和热情。”郭尖尖说。

  张力文是接替郭尖尖的兼职学生,他在给袁岚峰看节目样片的时候往往很紧张,因为袁岚峰极其严谨,字幕上的小错误,甚至是半角符号他都会纠正过来。

  在极致严谨和理性的另一面,袁岚峰又非常感性。郭尖尖清楚地记得,在做霍金去世和纪念钟扬的节目时,袁岚峰说着说着就哽咽落泪了。她调侃说,节目组最初还想用各种形式来包装,但现在来看有过硬的内容和好的讲述者就足够了。

  对于知识输出型的节目来说,总有话题被“消耗”完的一天,但袁岚峰并不担心。一方面在于科技创新成果日新月异,总会有不断涌现的热点和话题,另一方面,在他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热衷科普的青年科学家。

  《科技袁人》在独立之后,计划推出由袁岚峰和各领域科学家对谈的《科技袁人Plus》以及速览一周科技热点的《科技袁周虑》,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

  科大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江俊教授近期就材料科学做了一期对谈。他认为由于袁岚峰具备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所以提问引导非常专业,而当自己讲得过于艰深时,又能及时为观众作通俗解读,这是一般访谈主持人不具备的优势。

  如何让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中来?袁岚峰认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各方面的资源向科普聚集,给从事科学传播的科学家更多的实际利益,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这些利益可以由政府、企业或公众来给予,形式可以是评审体系的变化、资金的支持等等,但最关键的是原则的确立。科学家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固然是一种公益活动,但是如果有回馈,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肯定更高,才能够形成正向的循环。”袁岚峰说。

  “科普本来就是科学家的工作之一,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幸运。如果不是对科学的终极力量有信心,我也不会做这些。”袁岚峰说。(记者杨丁淼、刘方强)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