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安全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anquanjiaoyu/2019/1273.html

国内商业登山市场二十年:高山探险公司克服成本焦虑 进入整合扩

时间:2019-06-2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商业登山公司从原来的“为国登山”,到现在民间登山探险公司越来越多。但从登山人群的角度看,市场仍然非常有限。

  5月底的珠峰,承载了登山人的欢笑、泪水和遗憾,也引起了舆论的轰动。进入6月,随着登山季的结束,珠峰归于平静,但对于登山人来说,新的征程重新开始。

  “期待8月份的非洲之旅,还有少数名额……一起去攀登非洲最高峰……”6月17日,逯海川在朋友圈再度发布了关于8月攀登“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的召集信息。

  逯海川是登山探险公司朗诗峰上的一名登山向导,今年5月,他和几位同事一起带队,将客户带上珠峰,这也是他自己的首次登顶。

  作为登山行业的从业者,他的工作就是带领客户不断征战下一个高山,和许多登山爱好者一样,他也有着征服“7+2”的梦想。

  另一边,历经几次失败终于在今年登顶珠峰的中国首支民间女子珠峰登山队队长麦子·马丽娅姆也回到乌鲁木齐,继续中国民间登山历史馆及玫瑰山庄的建设。麦子的另一个身份是高山沸腾登山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在2014年成立,是国内第一家在尼泊尔******的高山探险公司。

  而对于鼎丰探险宋玉江来说,这个6月,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继2017年与凯途高山对5000-8000米雪山资源进行整合之后,鼎丰探险与凯途高山完成全面合并。

  无论是继续征战下一座山峰,还是退居后台从事登山公益,抑或是调整战略做大市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推动中国民间商业登山的发展。

  与国外的商业登山历史相比,中国民间商业登山到目前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在客群规模和资质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从各国的登山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国家一开始都是“为国登山”,西方诸国在上个世纪20-60年代有类似的竞争,随后逐渐有了商业登山队伍,出现了“旅游式登山”。

  中国的登山史也大致是这个思路,只不过远远晚于西方,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商业登山。

  1999年,国家登山队在玉珠峰组织的商业登山活动拉开了国内商业登山的序幕。当时的收费是8400元/人,不包括从出发地到西宁的往返交通。同年秋天,国家队又组织了一次玉珠峰的商业活动,仍然是由青海登山协会提供后勤保障,收费是9900元/人。

  2000年初,国家体委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研讨会,调整了中国登山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山探险由此逐步探索出社会化、商业化的路子。

  2000年春天,国家登山队组织了高度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性更强的章子峰商业登山活动。2001年、2002年,国家登山队的王勇峰、马欣祥又连续组织了新疆慕士塔格商业登山活动,积累了大量商业登山实践经验。

  在此期间,2001年,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成立,推出了我国全新的高山探险商业操作模式,该公司是现在西藏雅拉香波登山探险公司的前身。当时,该公司每年组织以三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珠峰、卓奥友、希夏邦马)为主的商业登山活动,同时为国内外的队伍提供高山活动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2017年时,新疆凯途高山户外运动有限公司创始人罗彪曾估计,国内专门做商业攀登的俱乐部在100家左右。但年营业额能突破千万级的商业攀登公司,在国内并不多见,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

  6月20日,鼎丰探险创始人宋玉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比较大规模、有高海拔登山经验的公司,大概只有十几家。因为做高山攀登会有技术、审批******等门槛,尤其是针对7000-8000米高山的攀登。

  “虽然从2010年开始,国内登山人口开始有较快增长,但总人数占人口比例依旧很少。8000米以上级别的山峰,在国内一年应该只有不到200人攀登,7000-8000米的一年大概有300-400人攀登,4000-6000米的山峰,每年也只有几千人攀登,市场还是比较小的。”宋玉江指出,登四五千米山峰的人数量是最大的,至少是攀登五六千米以上山峰的人数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