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安全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anquanjiaoyu/2019/3223.html

《这就是中国》第6集 :中国的转变离不开它(2)

时间:2019-08-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历史上,欧洲国家大部分都是宗教国家,或者叫家族国家,例如哈布斯堡,所以互相之间是无休止地打仗,血流成河。最终到了17世纪初的30年宗教战争,使日耳曼人口几乎消失了四分之一,然后1648年签署了很有名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个条约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但是真的这个进程比较快的发展是在18到19世纪。所以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然后“民族国家”也随之而兴起了。

  欧洲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是法国。法国通过皇权统一了税收,又统一了军队,以此推动法兰西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形成非常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所以很快就击败了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统一之前的“一盘散沙”的300多个日耳曼小的邦国。

  接下来铁血宰相俾斯麦又远交近攻,推动德意志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建立,随之德国也迅速发展。在亚洲,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了欧洲列强,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当时还是一盘散沙的传统国家中国。

  中国自己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可以说是艰苦卓绝,因为传统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宗法社会,一个村子一个姓,然后知书达理的乡绅来协调解决村里的事务,家族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皇帝表面上权力特别大,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往往也没有多少现代国家管理的手段,所以比较多地依赖道德说教等等来进行统治。

  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当时实际上中国是被打败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危机。因为大清输给的是西方强国,虽然也割让了土地,但这割让的土地是中国比较边缘的不毛之地。

  真的给中国人带来更大震撼的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一个被中国人过去看不大起的“小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5月严复第一次专门写了文章,喊出要“救亡”,然后全国朝野上上下下开始喊出“保国、保种”。然后严复又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

  1902年,梁启超先生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是我们境内所有民族从过去千百年历史中演变形成的,是一种大融合的结果,是融为一家的,是多元混合的。然后他对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了批评,他觉得这个有一种大汉族的含义,后来孙中山他们也接受了“中华民族”的观点。

  梁启超当时说了很多次,传统中国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就只知道朝廷,不知道有国家。中央政府手中也没有什么现代军队,没有现代的财政,老百姓也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当时你看日本人对中国的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是四分五裂、内乱不息的一大批的自治的部落,上面有一个空的“中国”,像个帽子一样戴着,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中国”这个概念,实际上历史上早就出现了,但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一个朝代的概念,是邦国、家室的一种总称。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一姓之天下”,而不是“万姓之天下”。费孝通先生也讲过: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对西方,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只有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真正与“非我族类”的外国人发生冲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民族意识,从而走向民族自觉,大家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存空间、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休戚与共的一个共同体。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