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快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caijingkuaixun/2019/3707.html

专访7-11内田慎治:“中国模式”已跑通新进市场目标三年盈利

时间:2019-09-1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入华15年来,7-Eleven首度表示将提速扩张作为明确战略。这是7-Eleven释放单店盈利模式可复制、跑通“中国模式”的信号,同时也预示出7-Eleven将对中国便利店市场展开圈地式布局。

  此前,“慢”是外界为7-Eleven中国贴上的刻板标签。进入北京15年,7-Eleven门店数仅为270多家,相比较同类型日资便利店品牌的扩张策略来看略显保守。尤其是在本土便利店企业获得资本关注疯狂布点的背景下,7-Eleven中国甚至被质疑,是否落后于时代?

  但从单店运营来看,7-Eleven却称得上是国内最赚钱的连锁便利店企业之一。据了解,7-Eleven北京、全年平均单店日销约为21000元,天津区域达到18000元,是本土便利店平均日销水平的3倍左右。同时,7-Eleven均在上述区域开出首店7年后实现盈利,其中北京7-Eleven据股东王府井集团2017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到3720万元,已填补所有前期亏损。

  看似矛盾的表象之下,实际上隐藏着7-Eleven中国的发展逻辑。《第三只眼看零售》特此专访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内田慎治,希望借此梳理出7-Eleven的“中国模式”。

  据内田慎治透露,最早进入的北京、天津两地在第7年时实现盈利,意味着7-Eleven已经摸索出可复制的单店盈利模式以及稳定可控的盈利周期。接下来,7-Eleven将会进一步提速扩张,将开拓新进区域作为战略重心,例如7-Eleven西安首店、福州首店将分别在8月、11月开出。

  同时,7-Eleven会在参考此前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将新进区域盈利周期从7年缩短至3年以内,以此提升区域子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且7-Eleven坚持按照毛利分成,且不会因区域、企业特性不同而改变加盟模式,以此保障消费者在全国任一区域进入7-Eleven门店,都能看到完全一致的商品结构及服务标准。

  “我们是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推动门店扩张,而中国不少便利店品牌实际上是在亏损扩张。就像共享单车一样,试图通过做大规模抢占市场,但实际上缺少能够跑通的盈利模式。所以,7-Eleven不会落后于时代,也不会得不到回报。”内田慎治表示。

  提问:与同类型便利店品牌相比,7-Eleven中国的拓店速度相对较慢,例如北京区域已布局15年,仅开出270多家门店。外界因而质疑7-Eleven日本模式不适应中国市场,对此你如何看待?

  内田慎治:我们于2004年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当时是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为主要经营逻辑,这就需要7-Eleven在随后几年根据北京市场消费现状,围绕日本业务特点进行调整。所以,这是一个精耕细作的过程,而且7-Eleven已在北京、天津地区实现了进驻7年即盈利,其中北京地区已经弥补完此前的累计亏损额,开始为股东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利润。

  之所以拓展速度较慢,是因为我们和中国本土的便利店企业不太一样。它们一开始便追求店铺数量,其次才会关注店铺销售额。但7-Eleven不管在什么地区,开店都非常执着于利润。因为我们是以特许加盟为开店模式,且总部与加盟店依照毛利分成,这就要求7-Eleven必须关注加盟店的盈利模式,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更多门店。

  比如说一般中国的便利店企业做加盟,大多是兼顾B2B模式,从商品流通环节赚取一定利润。因此对加盟店盘亏、商品损耗、人工成本等环节关注较少,但对门店数量要求更高,如此操作才能扩大商品供应规模,摊薄运营成本。但7-Eleven是通过毛利分成盈利,需要总部关注每一家门店的盈利模式,只有加盟店实现盈利,总部才有可能盈利。

  提问: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包括同类型日资便利店品牌、中国本土化便利店品牌均在近年来密集开店,这是否会影响到7-Eleven的未来发展?

  从市场空间来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远未饱和。这里所说的便利店是指类似于7-Eleven这样365天、24小时营业,为消费者提供即食类商品的标准化便利店。据DT财经显示,上海、广州等地的便利店密集度非常高,前者大概有22959家,后者约为37274家。但它们都存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包括供货厂家、品项、货架陈列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使得消费者难以对某一品牌产生忠诚度。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