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快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caijingkuaixun/2019/4380.html

克拉申提出的i+1英语习得原理你一定知道那么推论呢?

时间:2019-09-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这是一段典型的循环语句。i作为计数器从1起步,每次增加1,到100 为止,不断地做大括号里设定的工作( do sth )。其中,i=i+1中的等号,是赋予的意思,表示把右边的i增加1后的值再赋给i自己,实现i的自身增值。 区区100次计算对当今的计算机处理器而言是小菜一碟,但是如果换成人来手工完成,很多人就会觉得一次+1太慢了,能否i+10(10次完成)、i+20(5次完成)、i+50(2次完成),或者干脆i+100一步到位。最后发现虽然步幅加大了,周期缩短了,但距离想要达成的目标却更远了。所以,,一个人类几千年来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只不过用i+1的形式更加形象化、更加可操作化。

  克拉申博士(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i+1语言输入假说。老克认为,当外语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时,语言习得才可能实现。我大胆猜想,老克年轻时一定当过程序猿,所以会借用循环语句中的i+1来定义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这里的i就是学习者现有的外语水平,即存量,+1就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增加一点点难度,即增量。

  5 S% dqO7 D: t9 OG以学习者听英语练听力为例,i+1中的i代表可理解性输入,就是学习者现有听力词汇量,比方说是100个;这1代表“不可理解性输入”,也就是对他来说属于听不懂的生词,比方说只增加1个生词。这时,由于只有一个生词,学习者联系已经听懂的上下文,就能分析猜测出这个生词的含义,从而完成对这个生词的理解和掌握,把这个“不可理解性输入”变为可理解性输入,再赋给左边的i,这个左边的i就代表习得者目前的听力词汇量,也就是101个。

  这只是循环中的一轮而已,按此法循序渐进,学习者的听力词汇量就会稳步攀升。最重要的是,这是“习得”、不是“学得”,没有老师教就自然而然地习得,我们学习母语不就是这个机制、这个过程吗?

  我举个超超的例子。一年前,我打算给超超裸听《My weird school》(不看书直接听音频)。我翻看了一本,觉得其中的词汇超超大概能听懂90%,所以存量i就算这90%吧,增量1就是剩下10%的生词,这应该符合老克的i+1语言输入假说。音频放在小音箱里,给超超一听就一发不可收拾,贴近生活的校园故事和离奇古怪的爆笑情节马上吸引住了他,反复听反复笑,一部章节书让一个小男生如此痴迷癫狂我还是头一回见到。并且令人欣喜的是,他居然能把其中部分生词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booger(鼻屎)、lounge(休息室)、encyclopedia(百科全书)这些生词我从没教过他(单词的出现频率对猜测和理解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此时他已经把增量1的这些生词也转换为“可理解性输入”,完成了i=i+1的一轮升级,而这其中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指导。

  C( u, q* dY L/ X) o+ E5 L. R% ki+1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数理化知识学习。就拿让熊孩子头疼的行程问题为例,S =vt,掌握基本公式,烂熟于胸,能够知二求一(比如已知S和t求v),这就是存量i。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变化,考验孩子对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就是增量1。: f3 g p+ a7 h5 I) l

  比如,在环形跑道上跑步,就是对S进行了一点变化;睡懒觉晚出发半小时,就是对t的变化;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发现忘带书,又从学校跑回家,拿上书再骑车赶到学校,这里S和v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基于定理的变化就是增量1。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