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每日资讯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meirizixun/2019/4595.html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解读(2)

时间:2019-10-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本单元的主题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主题主要涵盖了第4课和第5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这两课的内容统一规划,充分考虑这两课各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变革,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没有大工业,就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就不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来改造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初步的基础;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向社会主义过渡,还必须解决所有制问题,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国家通过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而且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了实现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另一条主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通过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公私合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主体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要反映在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关键词“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因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艰辛而曲折的。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依旧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宝贵经验,更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本单元涉及的一些史事,理论色彩较浓,学生对于这些史事也没有亲身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因此正确掌握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依据课程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生命的历史”。例如:在第4课中,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子目时,我们可以选用纪录片《新中国第一》中的有关片段。第5课中的“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第6课中的 “文化大革命”等史事都可以在纪录片《复兴之路》、《百年中国》中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

  在使用影像资料时,我们首先要做好视频资源的选择和处理。尽量选择那些可信度强,具有权威性,真实性的纪录纪实和专题类视频。对搜集来的视频资源必要时需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对视频进行恰当的截取,对于一些不完整、比较分散的视频资源进行合理的拼接与整合。其次要注意找准视频资源的最佳作用点。通常考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通过影视资料的辅助教学,要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形象化、清晰化地呈现。

  除了影像资料,我们还可以选用适当的历史图片来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第6课的教学中通过《王进喜制服井喷》的图片,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建设条件的艰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