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时尚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shishang/2019/2092.html

居民个体收入、主观幸福感及影响机制(2)

时间:2019-07-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H1:居民个体收入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并对低收入组居民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收入组居民,在区域层面上存在差异。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8](P57)。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是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经济福利主要体现在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上,即效用的大小和变动可表示个人福利的增减[9](P29-38)。在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中,效用被区分为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前者反映个体对各种选择的偏好排序,而后者反映个体从选择结果中得到的快乐强弱。幸福是作为体验效用的一个子集,它反映的是个体从选择结果中得到的满足感[10](P176-188)。对居民收入而言,收入的增加能使预算曲线与效用可能性边界外移,导致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点出现在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之上,进而使个人生活的幸福感程度得到提升[11](P6-16)。因此,笔者认为,居民个体收入效用是指个体收入给居民带来的满足程度,采用居民对其收入的满意程度进行衡量。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自身的绝对收入水平与个人效用存在正相关[12](P465-484),绝对收入普遍通过对个体需要的直接满足程度来影响幸福感[13](P1-14)。那么,就居民个体收入(或称绝对收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言,收入效用是否在其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笔者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居民个体收入显著地正向影响其收入效用;收入效用显著地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并在个体收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序数效用论认为偏好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幸福感理论表明,在生命周期的成人阶段之前,所有人的物质偏好都是相似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偏好会随收入增加而提升,效用函数与物质偏好呈反比变化[11](P10-14)。因此,笔者认为,在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偏好是指居民爱好或喜欢个体收入的程度,收入偏好随着年龄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实证研究表明,金钱偏好对薪酬水平满意度和薪酬增长满意度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即金钱偏好越高,对薪酬水平和薪酬增长越不满意。在低金钱偏好组中,薪酬对福利满意度和薪酬增长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在高金钱偏好组中,薪酬对四个薪酬满意度维度均没有显著影响[14](P79-82)。那么,居民个体收入偏好如何影响其收入效用和主观幸福感,其在中介模型中发挥什么作用?笔者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设。

  H3:居民个体收入偏好显著地负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和个体收入效用,并在居民个体收入影响其幸福感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的研究假设是:居民个体收入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并且收入效用在此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收入偏好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基于此,笔者构建居民个体收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假设图。见图1。

  由图1可知,该图还隐含另外两个假设,即H4和H5。然而,实际情况是否如理论假设一般,还需进一步分析。

  H5:居民个体收入偏好在居民个体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和间接(包括前后段)影响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为了更好地检验已提出的研究假设,同时开展实证分析,需要对数据的来源、变量的定义和模型的构建进行阐述。

  研究数据来自2017年笔者对北京市16个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地调查。在实证分析中,首先,要确定抽样方法,即简单随机抽样;其次,要根据抽样方法确定样本规模,在置信度为95%的条件下,3%抽样误差的最小样本规模为1067;第三,根据2015年北京市16个区常住人口数量计算各区所需的最小样本规模;最后,采用网络自填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问卷调查,收集调查问卷1338份,其中有效问卷1328份。考虑到数据在区域分布上的科学性与代表性,笔者根据16个区的最小样本规模,在剔除部分回答质量低的问卷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70份问卷进行分析。由表1可知,样本分布状况较为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一般来说,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在分析中将学生样本删除。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