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安全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duitang.net.cn/anquanjiaoyu/2019/5426.html

知往鉴今: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海通宏观李金柳)

时间:2019-10-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联络员

  近年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民粹主义抬头的现象,而经贸摩擦不断升级,高关税被作为贸易保护工具被频繁使用,这些都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的20-30年代。

  宏观环境:经济放缓、泡沫破灭。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和股市持续繁荣。1920年代中后期,股指加速上涨。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暴跌,悲观很快蔓延到实体经济,成为“大萧条”的导火索。股市暴跌反映了金融市场存在严重泡沫。1927-29的三年内标普股指平均年涨幅25%,同期美国GDP名义增速从之前三年的平均4%降至1%,这其实给危机埋下了伏笔。

  社会背景:贫富分化、保护主义。上世纪20年代之初的美国处在繁荣的世代,但为何后来的几年经济增速依然放缓、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还是接踵而至?(1)社会层面,伴随着20世纪前2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持续扩大。1920-28年美国收入前10%的群体收入占比从43%提高到48%,而金融泡沫加剧了这一分化,富人存量资产增值更快,到1929年美国前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是后90%群体的三倍,大萧条的前夕正是美国贫富差距最大的时点。20世纪之初,法、英、德等国也都经历了一段贫富严重分化的时期。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抑制整体消费,导致总需求不足。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消费能力受限。1920年代美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增强,但贫富分化加剧、整体需求不足,于是生产和投资过剩,资金也就涌向股市,脱实向虚。(2)财富和分配的失衡,反过来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分配失衡导致中低收入者群体庞大,成为美国社会的“中间投票人”,对政治选举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往往在这种时候民粹主义就会开始回潮。但经济放缓、财政收入锐减,很难满足民粹主义倾向的高福利要求。既然“蛋糕”做不大,那么就想到从外部抢“蛋糕”。美国将需求不足的内部问题的矛头转向了外部,提高关税税率、保护本地产业自然成了首选。1930年******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使美国整体应税商品平均关税税率从1928年的38.8%提高到1932年的接近60%。经济开始衰退的背景下,美国推行的高关税,遭到贸易伙伴强烈反对,各国先后也实施了报复性关税。

  政策变化:政党轮替、财政扩张。以邻为壑,终究徒劳。1930年起美国进口增速连续三年降幅高达30%以上,美国经济增速1930年开始负增,1932年GDP实际同比接近-13%。全球贸易额在1930-34年间持续萎缩,跌幅一度高达40%。错误的关税政策伴随了美国的整个大萧条阶段。直到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增速才重新转正,这一年罗斯福出任******,之后一年,通过《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赋予******贸易领域更高的权力,美国此后十多年间与约30个国家签订互惠贸易协议,整体关税水平下降,并借此恢复和打开了国外市场。当时美国政策整体从放任自由的小政府模式,转向了加强干预的大政府。1920年代美国几乎完全处在共和党的执政中,信奉“放任自由”和“保守主义”。而民主党的罗斯福主张对经济加强干预,新政的核心“救济、复兴、改革”都具有加强政府干预的色彩,加大财政刺激,并出台救济穷人和失业者的措施。1920年代美国忽视了贫富失衡,而要缩小贫富差距,需要政府调节分配,这也就是胡佛黯然收场、而罗斯福新政登台的必然。

  似曾相识,知往鉴今。如今,贸易摩擦在多国间重新上演,各国贫富差距重新回到193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而社会分配的矛盾又成为近年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深层原因。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吸取了1929-33年大危机的教训,及时进行货币宽松,避免了1929年之后那样的大萧条。但宽松的货币刺激了短期需求,却没有改善社会分配,贫富差距在08年后仍持续上升,这意味着,1920-30年代美国的历史仍有反思和借鉴意义。

  近年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民粹主义抬头的现象,而随着经贸摩擦不断升级,高关税也作为贸易保护工具被更加频繁地使用,这些都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的20-30年代,当时社会和经济背景是怎样的?对现在有何启示?本篇专题让我们“回到过去”。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